“智汇新传—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发展论坛”在校举行
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深刻变革,12月29日,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智能媒体委员会主办,《中国出版》杂志社协办的“智汇新传: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发展论坛”在学校新创大厦15层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智能全媒体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永刚,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马国仓,学校副院长陈丹和来自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的嘉宾专家分享精彩观点。开幕式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魏超主持。主题为“AIGC驱动下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数智时代的内容生产与用户研究”“人工智能与数字版权”“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创新发展”的四个分论坛下午同期举行。
“智汇新传—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发展论坛”在校举行
陈丹致辞
陈丹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它要求我们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培养出既具备扎实新闻传播专业素养,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坚守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出版传媒高校,积极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推动教学、科研的创新。本次论坛希望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为探析数智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实践、融合机制以及未来方向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
李永刚致辞
李永刚在致辞中介绍了北印AI内容风控平台,作为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深度融合的生动典范,它为探究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协同发展提供了样本。他强调,未来期望与更多高校携手,以该平台为基础建立深度合作,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
马国仓致辞
马国仓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就新闻出版业的应对策略提出“把握趋势,重视人工智能“”直面问题,看清人工智能”“展望未来,用好人工智能”三点建议。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掌握优质内容资源或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优质内容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未来传统媒体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势在必行,通过联合项目研究和让学生参与实际媒体项目,不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也能让媒体行业从高校的前沿研究成果中获益,加速其转型升级的步伐。
孙钱斌(左上)、任孟山(右上)、赵丽芳(左下)、周蔚华(右下)作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出版》杂志社执行主编李淼主持。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孙钱斌深入探讨了数智时代主流媒体面临的变革与坚守。他强调,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应保持对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初心与使命不变,坚守专业主义精神和新闻职业理想。媒体必须适应数字化生存,技术驱动型变革将重塑媒体形态、业态和生态。同时业界需审慎探讨人工智能参与新闻生产的边界和规则,制定相关规范和程序,以保障隐私和版权的合规性和合伦理性。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孟山围绕“人工智能变局下新闻传播教育革新路径”这一核心观点展开论述,从技术与新闻传播学教育互动史、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变革、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回应AI变局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强调,新闻传播教育要革新理念、完善伦理教育,探索人才培养赋能路径,在变革中保持对AI的适应创新并坚守人文关怀和公共精神。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丽芳围绕人机共生时代传媒教育的忧思和变革展开演讲。她提到在人机共生时代,传媒教育正经历一场技术驱动下的深刻变革,既要看到人机协作的创造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也要警惕技术依赖对教育领域创新性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抑制。她提出,从观念上要充分认知人工智能开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制度性行动方案上,应以能力为导向进行传媒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学界业界高度协同生态,面向真问题与真实场景开展跨学科对话和人才培养;倡导通过积极的人机协作超越自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保有人的主体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主编周蔚华围绕“赫拉利对天真信息观的批判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启示”,探讨了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传播。周蔚华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反思和改进现有的传播理念与实践模式,以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运用信息,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素养和认知水平,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坚守新闻传播的专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闻传播的积极力量。
朱鸿军(左上)、陈开和(右上)、徐敬宏(左中)、孟艳芳(右中)、万忆(下)作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下的期刊作为”为题发表演讲,强调变革是当今时代核心议题之一,推动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为了适应时代变革,《新闻与传播研究》采取了两点措施:一是围绕国家重大议题、行业热点事件、学术前沿课题三大面向开设相关专栏;二是针对变革热点邀请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学者为青年学子开展讲座。朱鸿军强调,媒体需要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新,其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以“人工智能发展与国际传播格局转换”为题作演讲,就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国际传播格局作深入探讨。他指出,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传播格局都处在新的转折点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国际传播格局,需要以多元主体合作推进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重塑,整合区域力量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以人文交流引领人工智能向善。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敬宏结合其团队对30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研究发表演讲。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已被从业者逐步应用,从传统客体向传播主体转化,致使记者职业自主性受挑战。研究发现,新闻边界制定受实践标准、专业规范、组织规范等多因素交互影响,记者虽接纳新技术,但倾向以多重标准守护职业边界,维护自身权威与主体地位。同时,中国新闻体制特殊性强化对记者职业属性要求,使技术以工具角色融入新闻业,稳固新闻职业边界。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孟艳芳指出,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界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并通过算法优化,引入主流价值观,促进多元内容生产的良性发展。行业、高校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努力形成学界、业界协作的产学研机制。此外,如何构建中国传播学体系在当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体系化、学理化框架的形成需要基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传播实践,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性认识,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摒弃简单将西方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惯性思维。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忆在线上发表演讲,其研究基于心流理论及TAM理论,对用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动机及其与人工智能依赖的相关性、人工智能沉迷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与虚假知识分享意愿间的中介效应、用户分享AIGC虚假信息的心理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举行四个平行论坛
下午共设四个分论坛,论坛主题分别为“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创新发展”“数智时代的内容生产与用户研究”“人工智能与数字版权”“AIGC驱动下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会前共收到来自全国的157篇投稿,经过专家评审最终入围的55篇论文在分论坛中进行了展示讨论。四个分论坛分别由《新闻与传播研究》责任编辑张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闻传播学执行主编马婧、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生华、《新闻与写作》主编李蕾主持。分论坛开始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叶韦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伊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王袁欣、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唐钰龙作主题发言。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左志红、华东师范大学特任副教授郑东和、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孟艳芳、北京印刷学院讲师袁雪、刘广东、张允竞、张洁凡、王颖倩作深入点评。
本次论坛搭建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平台。论坛期间,主题演讲与讨论环节精彩纷呈,与会者就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明晰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方向,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